• 科大首页
  • 部门简介
  • 人大政协
  • 民主党派
  • 民族宗教
  • 党外知识分子
  • 留联工作
  • 下载专区
党委统战部
>>
出彩的你
【立德树人 荣耀师者】守初心“立德树
人” 具匠心促我国盐湖科教事业发展
——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者邓天龙
发布时间:
2020-09-11

邓天龙,博士生导师,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天津市海洋化工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天津市特聘教授。他是国际盐湖学会常委,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锂盐分会理事。IUPAC旗舰期刊《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和《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客座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SCI期刊)、《SCIREA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国际编委等。主要从事卤水溶液相平衡与相图、化工分离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省部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中英文著作10余部,发表SCI学术论文180余篇,授权PCT国际专利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培养博士后4名,培养已毕业获博士学位14名、硕士学位143名。

守初心 推动我国盐湖溶液化学理论的发展

针对我国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中亟待解决的卤水化工相平衡应用基础研究,邓天龙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0836009)和面上项目(21773170、U1407113、21276194、40773045、40573044、40103009)等的持续资助下,结合溶液化学、相化学、热化学和计算化学方法和理论,应用等温溶解度平衡法、模拟蒸发法、等压法、量热法等实验方法和技术,发展了电解质溶液理论,建立卤水体系多温溶解度动态预测系统,完善相应的工艺过程解析预测计算,指导和优化盐田工艺和深池积温技术设计,为我国优势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出版了中国轻工“十三五”规划教材《水盐体系相图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出版了专著《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体系介稳相平衡与相图》(科学出版社,2016)、《盐湖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8)、英文合著《Thermodynamics and Energy Engineering》(InTech Publisher,2020)、《Desalination》(InTech Publisher,2017)、《Materials and Processes for Energy》(Formatex Research Center,2013)、《Advance in Crystallization Processes》(InTech Publisher,2012)等。

邓天龙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大型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在国际盐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2019年作为副主席组织IUPAC第36届国际溶液化学大会,2017年作为大会主席主办ISSLR国际盐湖与盐业学术交流会。在本领域国际主流刊物ACA、FPE、I&ECR、JML、JCED等系统性发表JCR I-II区30余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项目和2项面上项目成果,他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把“冷板凳坐热”,于2019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我校省部级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求创新探索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新技术

针对海水、盐湖卤水、油气田水和地热水中锂、钾、硼、镁、铷、铯、碘化学资源和稀散元素资源,先后在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和重点项目、青海/西藏/湖北等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下,邓天龙教授带领团队开发了离子筛和电化学离子泵分离提取新工艺、新技术,探索资源利用过程中高性能离子液体、离子交换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钾、锂、镁、铷、铯、碘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节能降耗技术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途径,推动了我国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值化利用,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膜烧碱生产的高盐卤水除碘、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新型相变储能材料和供热采暖系统等关键技术,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在Chem. Eng. J.、ACS Appl. Mater.Inter.、J. Hazard.Mater.、ChemSusChem、Sep. Purif.Technol.、Desalination、Environ.Res.、Electrochim.Acta、Chem. Eng. Sci.等国际Top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分别于2016年获天津市优秀专利奖,201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具匠心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邓天龙教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为了学科发展,先后组织了“天津市制盐与盐化工科研创新团队”、 “教育部卤水资源综合利用科研创新团队”。 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打造了一支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教学科研团队,指导团队5名青年教师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项目10项、省部级基金项目7项。近5年,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0余人次,培养的博士李珑获国际盐湖学会最高奖“William D. Williams Award”,团队青年教师王士强、郭亚飞入选天津市青年骨干人才,余晓平、胡佳音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计划。他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评选为学校第一届“良师益友——我心目中的最好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