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首页
  • 部门简介
  • 人大政协
  • 民主党派
  • 民族宗教
  • 党外知识分子
  • 留联工作
  • 下载专区
党委统战部
>>
出彩的你
【永远跟党走】郭志超:勤勉务实提质效 励精笃行谋创新
发布时间:
2021-07-05

勤勉务实提质效  励精笃行谋创新

——记滨海新区政协常委、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师郭志超

郭志超,无党派人士,滨海新区政协常委、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高级工程师,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他在天津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后,获得英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赴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1月,响应国家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的号召,回国加入了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的建设。经历政府、国企多个岗位,于2014年重新回到学校,成为天津科技大学教师,并响应国家“支持鼓励高校教师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的号召,开始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197611ddf5904ed794a90630810b805a.jpg

求学之路多坎坷   孜孜不倦收获多

郭志超老师曾经的求学和从业经历比较丰富。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教授,开发了罗红霉素的结晶分离工艺,使产品的质量达到了法国产品的标准,该技术随后被哈药六厂和浙江震元制药厂采用,其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完成硕士学位后,他获得英国政府奖学金(ORS)和伦敦大学学院(UCL)化工系奖学金赴英攻读博士学位。

在英求学期间,郭志超通常都是每天一早进实验室,直至工作到凌晨,有时甚至会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宿舍,周末也通常是在加班科研中度过,因此他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研究课题,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除做好本职研究外,郭志超同时获得了CSEL奖学金资助,赴世界前五名的商学院——伦敦商学院攻读了MBA辅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了解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所需的商学知识,还得到了锻炼商业技巧的机会。其所在的课题组获得了伦敦商学院MBA 课程最佳商务方案奖。

在努力学习知识和进行研究的同时,郭志超老师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中国留学生们推举为UCL的中国学联主席。学联主席是义务兼职,主要工作是做留学生与中国驻英使馆之间的沟通桥梁,郭志超圆满完成了学联主席的职责以及使馆交办的任务。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英期间,英国外交部和中国大使馆从旅英华人、华侨中遴选了50名对中英关系有突出贡献的人士,郭志超是其中之一,受邀赴白金汉宫广场观看礼兵式并获得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根据郭志超在学术上和工作上的表现,2006年3月,中国留学基金委授予了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仅授予200名从全世界选出的优秀中国留学生。

厚植家国情怀   投身祖国建设

旅英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些成就的影响下,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些成就不仅激励留学生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更使留学生们加倍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立志在学业有成后回国报效祖国。

为响应国家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的号召,2007年1月,郭志超胸怀报效家乡的热情,毅然放弃辉瑞、默克等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的海外工作机会及优厚待遇,在博士答辩后的第四天就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加入了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的建设,主要工作是负责区域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期间曾任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天津临港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并兼任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助理、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务。

工作期间,国内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他。为解决入区企业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弱、以及产学研合作渠道不畅等问题,郭志超率领部门员工开展了“临港经济区科技管理体制研究”工作,该课题的目的是建立一套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根据该体制运行的科技研发基地,实现“汇聚智力资源、引领科研方向、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将临港经济区建成吸引高水平人才、产生高质量成果的科技创新基地。为落实研究成果,他带领公司启动了临港科技研发基地的构建和“产学研”深度合作试点工作,并在工作中努力推动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以项目为核心的产学研浅层合作,建立了以研发实体为合作基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在滨海新区政府和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过努力,临港科研基地内建设了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大型水动力实验基地,以及用于承载处于“加速发展期”科技型企业的 “加速器”。 形成了海洋工程研发、化工新技术研发、航天航空、节能技术、精密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科技服务等产业,并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水平领军人物,以及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结晶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基地在内的多个研发机构。以上建设成果得到了教育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充分发挥了天津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临港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等产业逐步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该项目被列为2010年、2011年市委工作要点和天津市第二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

426d44c6794a4a079a4ec06bb7403455.jpg

锐意进取谋发展   扎根科研勇担当

结合临港科技研发基地构建和“产学研”深度合作试点工作,郭志超带领临港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其中,《临港经济区科技服务载体设计与构建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共同立项。项目针对滨海新区新建功能区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发,并试点发挥新建功能区土地、项目建设和政府采购等后发优势,设计“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服务系统,建立符合“港口经济”特色的孵化、转化、产业化无缝连接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以上科技项目均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建设成果。项目的科研和试点工作不仅提升了临港经济区的科技服务质量、改善了科技型企业创业和发展环境,还为滨海新区新建功能区科技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提供了示范。同时,项目还有效推动了临港经济区的产业升级,促进了临港经济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了临港及周边区域现有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转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了高校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的对接。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郭志超多次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并与科研单位座谈,了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在工作中拟定了各种政策和方案,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但是很多政策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为找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真正瓶颈,2014年10月,郭志超辞去了国有企业经理的职务,回到了高校成为一名教师。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开始了产业技术的研发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作,实践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路径。

在天津科技大学的工作中,郭志超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利用粒子过程技术原理,完成了新型紫外光敏材料的开发。该技术一举解决了有机紫外光敏材料一直存在的寿命短和应用受限两个难题,形成了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唯一能满足服装寿命要求的新型紫外光敏材料产品。该产品的产业化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能带动下游更多创意产品的涌现和发展。目前,产品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9 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的荣誉称号,同时,应用该材料形成的面料和皮肤农产品获得2019年度慕尼黑国家户外用品功能性纺织面料最佳产品奖和全球杰出户外产品金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郭志超老师本人也获得2016年度“天津市滨海新区创业领军人才”的称号。由该技术形成的服装产品也在2020年通过和国内知名户外品牌“探路者”的合作实现了上市销售。

郭志超现任政协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三届委员会常委、天津市第十三届青联委员、滨海新区纪监委特约监察员等职务。在努力完成好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同时,郭志超老师积极履职,做好调研工作和提案撰写工作,并多次在新区政协常委会上发言,其参与的调研报告《以智能制造助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滨海新区原区委书记张玉卓的批示和肯定。由其撰写的诸多提案和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也多次获得新区优秀提案和发言的奖励。

未来,郭志超老师和他的团队将继续锐意进取,扎根科研,践行以产业技术开发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模式,以期通过自身的经历丰富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参政议政工作,做好这些经验的落地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