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乌江,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的老百姓却无水可喝,沿岸的素朴镇经济长期受制于缺水而一直发展滞后;“天无三日晴”的气候条件给这片地区带来的降水并不少,淅淅沥沥的雨有时候一下就是一个月,但雨过之后庄稼地里还是干的。
水量丰沛却无水可喝
民建中央选择帮扶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守着丰富的水资源却只能喊渴。乌江的水质极佳、水量丰沛,但是山高谷深,水要引到素朴镇来,需要面对400多米的落差,一般的抽水设备达不到这样的扬程;天上的雨水落到这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形不成地表径流,都渗到岩石层中去了。
去冬今春那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使整个黔西的老百姓都面临无水可喝的困境。为了喝水,妇女、老人、儿童都得起早贪黑地背上桶,到几十里山路外的山泉背水。素朴镇的土地也龟裂出骇人的大口子,能取到水的山泉越来越少,镇上有些大车从远处拉来了水,价格30元一吨,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
近几年,素朴镇也承接了不少帮助解决“饮水难”的扶贫项目,建设了一批用于蓄水的水池,这样的水池建设成本比较高,蒸发量太大,蓄下来的水很多都跑掉了,且由于缺乏后期维护,年久失修成了“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的荒池,遇上旱灾,形同虚设。
“吃上水”更要“吃好水”
危急时刻,民建中央抗旱救灾的爱心车队送来了大批的瓶装饮用水,解了一时之急。但是想要靠瓶装矿泉水解决“吃水难”显然是杯水车薪。帮助农民在自家民居附近修建“小水窖”成为了民建帮扶的思路。
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第一副主席张榕明等领导多次对参与抗旱救灾作出指示,并委派有关负责人深入黔西县了解旱情,研究参与抗旱救灾措施,委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向全国民建组织和广大会员发起号召,以“思源甘泉”行动为载体募集善款,用于旱区修建水窖。
“小水窖”在黔西县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以前很多农家都会把自家的屋顶建成平顶,赶上下雨,屋顶的水就会通过一根导管引到自家修建的水窖里贮存起来,以备天旱时饮水之用。这样的水窖比较简易,由于水长期暴晒在地表之上,加之缺少必要的过滤、消毒设施,水窖里的水存不了多久就会变质,由此引发的饮水安全问题一样棘手。
记者在大坝村的几家农户看到了民建捐赠并指导修建的规范水窖。标准是每个水窖20立方米,按照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修造,水窖位于房顶和室内地面的中间高度,在房前屋后选择合适的地方爆破山石,挖出四五米深的大坑,用空心砖和水泥把池壁砌起来,水窖之上分层铺设几层过滤层,最后将水窖的大部分埋入土中,这样建造的水窖封闭且恒温,解决了水质变坏的问题。
少了抱怨多了期盼
“目前已落实援助资金280多万元,拟在黔西县缺水严重的新仁、素朴等乡镇修建小水窖。现在已经在新仁乡建成了761口水窖,在今年抗旱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今年,民建中央也通过‘思源甘泉’行动并结合会员捐赠筹集到了120万元,441口小水窖正陆续完工。”在黔西挂职副县长的民建中央干部李晔鸿告诉记者。
大坝村村民吴军家里的水窖建在了屋后的土坡上。“民建帮我们掏2700元,我们自己再拿出1000多元,一家老小的吃水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有了干净水,日子过得踏实多了。我们以前也有个简易的水窖,现在用那里面的水养羊,每年也能挣上几千块钱。”
素朴镇镇长高傑告诉记者,刚来大坝村的时候他有点担心,前几天还有老百姓提意见,原因是这次建水窖由于资金有限,首先解决的是一些养殖户的需求,几户没有分到指标的人家就围住他,也要求帮助建一口标着“民建”字样的水窖。“等下一步再筹些钱,镇上就帮你们建。”有了这句承诺,村民们少了一些抱怨,多了一份期盼。